本文所載的是從十六世紀開始,和澳門教區有關、並有歷史可稽考的大事編年紀錄。
林家駿 編
(清嘉慶廿三年 )
澳門教友只餘五千人。
英國東印度公司建基
督教墳塲於白鴿巢公園。
(清道光二年 )
道明會士在澳門出版第一份葡文報紙,名叫「中國之蜂」
(A Abelha Da China)。
Pe. 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ia 首先在新加
坡開教,建立聖若瑟小堂,
即今日的聖若瑟堂。
聖若瑟修院購置青洲山。
葡王伯鐸下令解散一切修會,澳門教區司鐸無法照顧各項事業。
大三巴遭火焚燬。
大堂毀於颶風,主教座堂遷至玫瑰堂。
昔日的麻六甲教區已名存實亡,教廷設立麻六甲代牧區,交法國外方傳教會負責,但它的代 牧 為方便計,長駐新加坡。
鴉片戰爭後,英人開埠於香港,澳門本已衰落的貿易,一落千丈,從此一蹶不振。
馬主教
D. Jerónimo José Da Ma ta重建主教座堂,華人俗稱大廟,並建女生學校,交聖雲仙仁愛修女管理。
葡人佔領氹仔,並設炮台。
教廷建立香港代牧區,交米蘭外方傳教會負責,聖雲仙仁愛會修女首先來澳,接管聖羅撒學校。
葡政府建舊西洋墳塲,又於一八七五年在墳塲內建造聖彌額爾小堂。
(清咸豐三年)
因葡國遠東傳教會無法兼顧兩京兩廣教務,教廷下令把北京南京兩教區降格為代牧區,派法籍遺使會管理,直屬傳信部。澳門教區實際權限止於澳門、香山及海南島。同年葡政府沒收方濟各會會院,拆其聖堂,改為加思欄兵營,並接收崗頂奧斯定會院,改為軍醫院。
馬主教開辦聖羅撒學校。原設於奧斯定會院的女校關閉。
(清同治十一年 )
嘉諾撒仁愛會修女來澳,在白鴿巢建孤兒院及育嬰院,同時照顧孤苦無靠的老人。同年政府首建政府醫院,即俗稱的山頂醫院。政府把崗頂奧斯定會院轉讓給居於香港的葡人望族,在原址建築今日的清芬別墅。
教廷把葡屬帝汶島教務,撥交澳門教區管理和發展。帝汶島教務原屬印度果亞教區節制。
玫瑰堂鐘樓遭雷擊,引致大火,幾乎全堂焚燬,只餘四壁。
正式成立聖羅撒女子學校,並於一八八九年由教區信託給嘉諾撒修女管理。
其後鮑主教邀請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女會來澳主持該校,直到今天。
(清光緒二年 )
蘇主教購置白鴿巢東印度產業,交嘉諾撒修女使用,改名仁愛院。
葡政府把崗頂聖奧斯定堂,交給苦難善耶穌教友善會管理。
高士德神父
Pe. José V. da Costa 建造氹仔嘉模聖母聖堂。
始於一八八二年,教廷與葡國已協議解決政
教 間一切懸案。於一八八六簽
署政教協定,葡國對中國教務的護教權正式結束。同時教廷正式委任葡國遠
東傳教會管理麻六甲的聖伯多祿堂區及星洲的聖若瑟堂區。查葡國傳教會早
於一八二五年由馬耶神父在星洲開教,建立聖若瑟堂,並設有傳教會財產代
理人駐星,管理當地的教會投資。到這時,才被正式承認為依法成立的堂區,
直接隸屬澳門。麻六甲則一向是葡國傳教區的工作中心,後遭荷人攻領,殺
害葡籍神父,葡傳教會工作一度中斷。同年在澳門建造現存的望德聖母堂,
原址為瘋人院,而原來的小堂則座落於今日的公教學校址上。瘋人移居大橫琴島及九澳。
教會與政府合資建造九澳痲瘋院。同年華人教友集資建造清安醫所。
方濟各會修女首次來澳。教廷令葡傳教會放棄海南島傳教區,並接收由法籍
外方傳教會管理的肇慶及開平傳教工作。此事曾引起紛爭,延至一九 Ο八年,
才正式舉行易區手續。同年鮑主教創辦葡文教區月刊。
慈幼會士首先來澳,建立孤兒院。最初居於風順堂正街五號,即三巴仔對面
的樓宇內,後來遷往風順堂街十六號慈幼學校現址。當時該址大廈原屬香港葡人望族,後歸孫中山總理,再轉讓給澳門教區。當時華人稱這建築物為「十六 柱」,因此人皆稱之為「十六柱」孤兒院。同年高美士神父 Pe. Adriano de Souza Gomes S.J. 建造望廈救濟院,交給嘉諾撒修女管理,內附女童學校。
葡人推翻帝制,民國成立。最初掌政的人,仇視教會,澳門教區再一次的受到
迫害。同年葡軍攻擊路環海盜,把他們肅清,佔領路環。
(清宣統二年)
(民國元年)
中國人推翻滿清,民國成立。
葡政府填海爭地,建造新口岸防波堤,耗資一千萬元,獲地一百三十英畝。
高若瑟主教建立望德聖母堂堂區,統理全澳華人,首任本堂司鐸為廖則端神父。
葡國薩拉沙博士執政,重新給予教會傳教自由。
蒙神父
Pe. José António Augusto Monteiro 設立台山花地瑪聖母傳教區。
嚴紹漁神父、陳秉卿女士等創建望德女子學校。
高若瑟主教在西望洋建築主教寓所及小堂。同年耶穌會士購置清芬別墅,作為會院用。
瑪利亞方濟各修女改建聖羅撒女中校舍和聖堂。
仁慈堂重建現存的白馬行醫院。
嘉諾撒修女初建聖心英文書院新校舍。
教廷與葡國訂立新政教協定,並立帝汶島代牧區。繼後於一九四五年擢昇為
教區,首任主教為 D Jaime Garcia Goulart。澳門教區曾於過去二十年間派年青
葡籍神父二十多名前往工作。
教區司鐸接管聖若瑟修院。
太平洋戰爭爆發,澳門教區盡力賑 濟難民,收容逃難的修士、修女、神父、修生及教友逾百名。
太平洋戰爭結束,中國抗戰勝利,難民各回故鄉,澳門再次寧靜。同年帝汶島教區正式成立。澳門修院大量栽培該教區修生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。繼後數年間,澳門教區外籍傳教士,不獲准繼續在中
國工作;華籍神父約十人繼續留在大陸,與澳門教區的關係宣告中斷。
建成嘉爾默羅苦修院。
羅若望主教重建聖若瑟修院近風順堂部份院舍,並於過去數年內收留來澳逃
難的神父、修士及修女,先後達數百人。在澳門完成學業,晉昇司鐸的,有四十多人。
方濟各會修女創辦曉明學校於燒灰爐。
澳門教區於過去十年內,開始盡力發展教育事業,除了創立利瑪竇(耶穌會
士 ) 中學、葡光工業學校 (慈幼會 ) 、曉明女子中學、庇護十二世小學、聖德
蘭小學、真理中學、庇道小學等外,慈幼會士在教區協助下也擴展慈幼學校
和粵華中學。而教區直屬的聖若瑟中學也逐漸擴展。繼羅若望主教於一九四
八 年購置南灣街一 Ο一號校舍後, 高德華主教於是年建成現存的南灣街聖若瑟中學校舍及體育館。
建造望廈新墳塲慈悲者聖母小堂。
歐師達神父創辦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。同年教區成立公教中心,內設高德華
主教圖書館、公教俱樂部、教區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。
教區隆重慶祝耶穌會在澳門成立四百年週年紀念。
戴維理主教按照澳門政府行政區界限,重新劃定各堂區區域,取消望德堂區
專責管理全澳華籍教友的職權,昇格花地瑪傳教區為正式堂區,把全澳教務
專責管理全澳華籍教友的職權,昇格花地瑪傳教區為正式堂區,把全澳教務分託給大堂、聖安多尼堂、望德聖母堂、聖老楞佐堂及花地瑪聖母堂各堂區,分託給大堂、聖安多尼堂、望德聖母堂、聖老楞佐堂及花地瑪聖母堂各堂區,直接負責區內中外籍教民的牧靈工作。直接負責區內中外籍教民的牧靈工作。
建筷子基瑪大利納學校。
建成九澳七苦聖母小堂。
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三日發生「一二三」事件,葡人處理不當引致大暴動,天主教會亦因聖若瑟事件,備受攻擊。
台山花地瑪聖母堂落成。該堂美侖美奐,內附禮堂、圖書館、青年中心等設
備,耗資八十多 萬元。同年保祿修女來澳,創立天主教保祿書局。
教區建造聖家學校,交道明會修女主持。同年設立教義中心,舉辦傳道員訓練班。過去十年內,戴維理主教極力推進社會服務及教育事業。共計創建聖保祿學校、聖家學校、聖瑪沙利羅幼稚園暨小學及九澳聖若瑟小學,此外,革新和擴充天主教學校十七座。同期創建瑪利亞安老院、伯大尼安老院、聖若瑟殘廢兒童院、瑪利亞托兒所等社會服務機構。